×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柳州机械厂

  该厂前身为柳江机械厂,由广西省政府主办,资本金25万元 (毫币) ,筹建于16年(1927年)12月,厂址设在鸡喇村,17年1月1日正式开工。当时以汽车修理业及零件制造为主;有职工160人;厂内设木模、翻砂、锻工、机械、电机五部;占地面积435英方丈。18年5月,因受蒋桂战争影响停办。

  20年(1931年) 10月7日复建,并扩大规模,改称广西机械厂。以制造及修理汽车、飞机与普通机器及农具等为主,亦从事手榴弹、迫击炮弹、勒线月隶属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22年1-5月,该厂试制成功单翼教练机1架,6月24日,在柳州机场试航成功,飞行时速达95英里。同年12月,仿制成功木炭发动机2台,其中1台组装成汽车, 驶邕供参观,李宗仁书“木炭车”贴于车上,绕城巡行一周。24年1月拨归广西航空学校,改称“广西航空学校机械厂”,从事飞机修理组装和制造业务。26年春,该厂自行设计制造成功双翼单座驱逐战斗机1架,称为“广西号”(也称“朱荣章号”),时速220公里,飞行高度5500米。 26年9月,广西航校并入中央航空学校,工厂改称为中央航空委员会第九飞机修理厂。 33年秋内迁贵阳。34年6月柳州光复,广西省政府决定以原广西中华铁工厂场地作厂址,筹建“广西机械铁工厂”,资本总额(国币)5亿元,职工80人,于36年2月5日开工,承接骨粉机、火柴机、机床等产品生产。37年8月17日停产。37年5月底国民政府国防部将原鸡喇“九厂” 场地700亩拨还广西省政府,省政府将“九厂”及广西机械铁工厂场地、设备折款投资,合资开办柳州中国农业机械股份公司,37年7月1日正式开业,当时有职工220人,金属切削机床28台。 以生产农械加工机械为主。公司地址设于鱼峰路6号。解放后于1950年10月1日改名为广西省机械公司,1952年2月改称柳州机械厂。

  1952年恢复生产煤气机,1953年又试制成功1101型小型汽油机,从而奠定了以生产内燃机为主的专业方向。

  1953年以前,主要生产是农产加工机械,如53步犁、90吨花生榨油机、畜力榨蔗机、白糖分蜜机、碾米机、碾谷机等产品。1952年继续开发煤气机。到1958年先后开发10马力、12马力、 15马力、 25马力和35马力5种煤气机,绝大多数为单卧式低速煤气机,共生产381台(3231KW) ,其中1140型10马力单缸卧式煤气机占总数的80%。1953年,按照国家一机部决定安排柳机厂为国家急需的小型移动式发电机组试制配套的4马力小型高速汽油机。 1953年11月试制成功并于1954年1月通过了部级鉴定。 该汽油机定名为1101型汽油机。从此工厂被国家确定为生产小型汽油机的专业厂,纳入国家计划。明确了以汽油机为主的生产方向,此后该厂生产的几种煤气机陆续停产。

  从1954年起,应中央军事部门一机部汽车局、国家农机局及森工局等部门委托研制和生产新产品的要求,省(区)政府不断下达试制、生产地方产品的任务。在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该厂不仅是广西机械工业生产内燃机的重点企业,而且也是军品生产厂家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 先后开发了1101型4马力、1102型2马力、1103型3马力和071型4马力汽油机, 1104型3马力双人油锯和051型单人油锯等6种小型汽油机及其配套机具并投入生产,形成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格局。

  1958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工厂扩建为生产能力柴油机40万马力、汽油机5万马力的柳州动力机械厂。11月21日正式批准在柳州市河西村建厂,老厂继续生产小型汽油机。

  动力机械厂项目的建设,不但进一步确立了柳州机械厂生产内燃机的方向,而且纳入了柳州市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1959年10月,该厂接受自治区试制中型拖拉机的任务。1959年12月27日试制完成。1960年3月命名为“红河” 牌水田拖拉机样机运到北京,参加全国八省试制的中型拖拉机比试。

  在500小时的使用试验中, 获得第一。因此得到限额以上(1700万元)的投资并决定在柳州动力机械厂生产拖拉机AG真人官网。1962年1月,自治区决定分厂独立建制,1966年1月柳州动力机械厂更名为柳州拖拉机厂。

  在这一阶段中,工厂曾开发过:195型8马力柴油机和6135型120马力柴油机。还接受172型(4马力) 、272型(8马力双缸)汽油及其配套发电机组,海鸥16型(16马力)操舟机、海鸥8型(8马力)操舟机等军工产品的研制任务。1966年,农机部在该厂组建小型汽油机研究室,承担农机部下达75系列汽油机产品的设计试制计划。由柳机厂组织青岛内燃机厂、蚌埠滤清器厂、 吉林工大、泰州林机厂等6个单位联合设计,分头试制,通过调研确定方案,设计出功率为6马力、12马力和24马力/3000转/分,缸数为单缸、双缸和4缸的75系列汽油机。

  由青岛内燃机厂试制单缸机, 柳州机械厂试制4缸机,并都试制出试验样机,后因开展“文化大”运动,联合设计组于1968年自动解散。

  1969年, 柳州机械厂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并以1101型汽油机、051型油锯等为主导产品的内燃机生产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63.7万元,设备370余台,职工2342人。

  1970年7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一机部给柳州机械厂下达试制100-120马力操舟机任务。以美制水星1100为主要参考样机, 1971年2月投入设计试制工作,经过几轮的试制改进后于1982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该产品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以及部、自治区、市奖励。

  1969年2月底,自治区决定由柳州机械厂与柳州农械厂联合研制“柳江”牌GS-130型2.5吨载货汽车。 于1969年4月2日与汽车底盘配装的GS-130型汽车在柳州农械厂诞生。同年9月下旬,工厂自行设计制造成功5台80马力4100F风冷汽油机,随即配装两辆“邕江”牌(后改“广西”牌)风冷轻型载货车。

  1975年,柳机厂开发上海内燃机研究所设计的495T型50马力柴油机,发动机试制成功后,与柳拖厂组成联合试验组,将495T发动机配用于37型拖拉机底盘上,进行2000小时田间试验,于1976年11月通过发动机和拖拉机省级技术鉴定。为了上495系列柴油机的批量,1976年起,柳机厂投入技术改造,新建年生产5000台生产能力的加工车间、总装车间以及铸工车间。

  1978年9月, 自治区机械厅按照国家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决定扩散柳拖厂的零部件,将485T型柴油机车间(包括人员设备),全部迁柳机厂生产。1979年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与495T柴油机同时投入批量生产。

  该厂曾开发车用、 船用、发电用的495系列柴油机产品,其中产量较多的是495Q型70马力车用柴油机,作为“柳江”牌汽油车改配为柴油车的动力。进入80年代后,由于“柳江”牌的停产,随之逐年减产,到1984年停产。

  1978年12月后,全国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汽车、农机行业生产受到了冲击。柳机厂生产的NJ70发动机与柳汽厂的“柳江”牌汽车于1982年停产,485T拖拉机用柴油机也同时停产。 1980年7月农机部军工局根据国家物资总局的要求,委托柳机厂与沈阳小型拖拉机厂合作开发节能微型汽车,最后选定三菱公司LI00微型汽车作为样车联合试制,柳机厂负责270Q型微车汽油的试制, 用了5个月的时间,组装出一批包括离合器、变速箱在内的270Q型微车发动机, 经过历时6个月的性能考核, 于1981年11月1日通过了部级鉴定。270Q微车发动机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国家经委一等奖。对加速柳州微型汽车的开发和争取国家计委在柳州定点生产微型汽车起了促进作用。 柳机厂还先后研制成功5种微型车发动机, 其中276Q和376QB微车发动机已批量生产成为厂的主导产品。为了充分发挥微车发动机生产优势, 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1991年以来该厂先后开发以276Q和376QB发动机为动力的3种型号微型轿车,每年均有小批量生产。

  1984年, 该厂加速了技术改造和建设的步伐,“七五”期投入1.3亿元技改资金,以实现276Q汽油机3万台,“八五”期投入2730万元,以实现新增1万台376QB汽油机的生产规模。

  先后建成大小厂房共5万多平方米,更新设备100多台,机加工流水线条、辊锻线条、 进口自动气冲造型线多台(套)关键设备,已形成微车发动机年产2.5万台生产能力,年产油锯2万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期累计生产各型汽油机近26.9万余台,其中微车汽油机11.42万台,“八五”期间汽油机年产量平均超过2万台。 到1988年,年产值达到6000余万元,1992年以后年产值超过亿元,1995年达到1.5亿元,税利合计-428万元,利润-966万元。

  1994年8月23日, 以柳机厂、微汽厂为核心的柳州五菱汽车公司宣布成立。1995年,该厂拥有职工4421人,其中技术人员382人;主要生产设备1550台(套);固定资产原值2.1亿元,净值1.6亿元, 资产总额3.5亿元;工厂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7万平方米;为国家大二型企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