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2022年全球工程机械企业50强:中国十家上榜徐工全球第三中国10家企业跻身KHL2022年全球前50强工程机械制造商榜单,徐工XCMG以181亿美元的销售额蝉联全球第三AG真人、国内第一。
全球工程机械信息提供商英国KHL集团官微6月4日消息,KHL旗下《国际建设》杂志发布的最新Yellow Table榜单显示,2021年全球前50强工程机械主机生产企业榜单中前10名分别是卡特彼勒(13.9%)、小松(11%)、徐工XCMG(7.9%)、三一重工(7%)、约翰迪尔(4.9%)、沃尔沃建筑设备(4.7%)、中联重科(4.5%)、利勃海尔(4.1%)、日立建机(3.9%)和山特维克(3.2%)。
Yellow Table榜单显示,2021年全球前50强工程机械主机生产企业总销售额2327亿美元,同比上涨20.8%,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其中卡特彼勒2021年销售额近321亿美元、小松253亿美元、三一重工160亿美元、约翰迪尔114亿美元。
该榜单有10家中国企业,徐工XCMG、三一重工分别位列第3、第4,中联重科相比去年下滑两个名次,位列第7。此外,还有柳工(15)、中国龙工(27)、山河智能(32)、山推股份(33)、铁建重工(34)、浙江鼎力(40)和福田雷沃(42)。
根据工程机械行业研究机构Off-highway Research报告,全球前50强主机制造企业工程机械2021年销售了大约120万台工程机械设备,销售台量上涨9%,创史上最高纪录。
工程机械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主要包括挖掘机、铲土运输机械、起重机械、压实机械、混凝土机械等设备,用于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采矿等领域。
Yellow Table 2022榜单中,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24.2%,是占比最高的国家;美国工程机械企业占总销售额22.9%;日本工程机械市场占总销售额21.2%。(Yellow Table表中的数据显示的是所列公司的营业收入,不代表一个地区自身的或一个国家整体的营收表现。另外该榜单数据范围基于2021自然年,但在日本、印度以及的一些国家,数据范围为2021财年,即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
按企业所在区域来看,亚洲企业的营业收入由去年的52.1%下降至50.2%,中国、日本、韩国三大市场企业营业收入都有所降低;欧洲企业营收由去年的25.2%上升至26.3%,北美企业营收从22.3%增长至23.2%。
去年8月,韩国工程机械龙头现代重工控股公司(HHIH)正式完成对斗山工程机械的收购。此次收购,由现代重工在2021年7月份成立的控股公司HyundaiGenuine(HG)完成,收购完成后,斗山工程机械与现代工程机械一起成为HG的子公司。
此前,斗山山猫销售额包含在斗山工程机械之中,如今斗山山猫作为现代斗山工程机械的一部分,保持独立运营,其销售数据不包含在现代斗山工程机械之中。
Yellow Table榜单显示,斗山山猫榜中位列第14,现代斗山工程机械位列第19,现代建筑设备位列第23。如果将此三家公司销售额整合,将跻身榜单第7的位置。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铁建重工,688425)今年入榜Yellow Table直升至第36位。铁建重工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湖南长沙,隶属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智能化盾构设备和铁路轨道设备。
榜单内变化最大的是中国高空作业机械生产商浙江鼎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鼎力,603338),由第46位上升至第40位。浙江鼎力去年首次上榜,经历了2年强势的增长。
在KHL同期发布的“2021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20强”榜单(Access M20)中,浙江鼎力仅次于美国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捷尔杰JLG”和特雷克斯吉尼Genie,位列全球第3,这也是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首次进入全球前三。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高空作业平台销量16.01万台,同比增长54.6%。业内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仍处于成长期,预计到2025年,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规模将达1499.66亿元,复合增速26.37%。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2021年中国销售呈微弱下降。据Off–Highway Research预测,2022年中国工程机械销售额将面临再一次小幅下调。
KHL表示,基于2021年全球前50强工程机械主机生产企业总销售额历史最高纪录,预测Yellow Table的数据即便是会有所下降,但将保持强劲。根据主机厂商的报告,2022年工程机械行业相关设备订单已经满负荷,销售将保持在一个高点。全球各国仍持续地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大投入。整体来看,Yellow Table的数据未来几年或将出现先下行再上升趋势。
KHL表示,长远来看,全球工程机械行业还需警惕供应链趋紧、价格上涨、原材料短缺、通胀加剧等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