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风云天下的俄式直升机家族你认识几架?俄军直升机研发和应用历史悠久,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反潜扫雷、电子对抗等领域。
按研发设计单位分:目前俄军直升机主要由两家设计局瓜分天下,分别是“卡莫夫”设计局和“米里”设计局,其产品分别是我们熟知的“卡”系列和“米”系列直升机。
按作战用途分:俄军用直升机主要分攻击直升机、运输直升机、侦察直升机、电子对抗直升机和搜索救援直升机等。
中国和俄罗斯在直升机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以追溯至50年代,当时中国引进米-4直升机并开始仿制,于1959年首飞成功。米-4在中国代号为直-5,目前也已经退役。
此后,中国又先后引进了米-4、米-8、米-171、米-26、卡-28、卡-31等型号直升机。
当前,中国已经和俄罗斯签署了联合研制新式重型直升机的协议,根据初步估算显示,中国对新直升机的需求量突破200架,且须在2040年以前列装。
米-4是米里设计局研发的一种多用途直升机,当时为了弥补在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的空缺,于20世纪40年代末研制成功,并在当年进行了首飞,大量装备苏联海空军,用途广泛。目前已经全部退役。
采用1台活塞-7气冷星形14缸发动机,功率1770马力。主螺旋桨直径21米,长为16.8米,高为4.4米。起落架为固定四点式,前起落架横向轮距1.53米,主起落架轮3.82米、前主轮距3.79米。机舱体积达16立方米,一个侧舱门,一个后舱门。一次可运载11名士兵。
20 世纪50年代,米里设计局在莫斯科第329厂生产的米-4运输直升机取得了成功。米里和他的设计团队开始着手设计具有更大载重能力的旋翼飞机。经过研究,米里设计局认为,用于接替米-4 的下一代重型运输机应该具备6吨的载重能力,从而可以搭载沉重的火炮部件及其牵引车,以及用于空降突袭作战的装甲车和自行榴弹炮。
1952年底,设计局总体设计部提交了第一份项目报告,他们将这种飞机生产型号定为VM-6,意为“载重量为6吨的米里直升机”。 1953年底,采用两台 TV-2VM 发动机的 VM-6 直升机初步设计方案完成。
VM-6 能在正常起飞重量下载重6吨飞行,在过载配置下可载重 8 吨,在短距飞行中可载重11.5 吨。1954年6月11日,苏联部长委员会正式决定支持这种重型运输直升机的研制工作,将飞机型号定为 V-6,并指出 V-6 是“军队兵员输送和师级单位似乎所有火炮部件运输的新途径”。
1955 年6月1日,V-6模型获得了苏联政府的批准。不久,位于莫斯科郊区潘基和菲利的第 329厂、第23厂开始生产V-6的部件。此时,V-6被正式命名为米-6。
米-6研制过程中的最大挑战就是主旋翼桨叶设计。其中引入了液压减振器,是苏联历史上的第一次。最终,米-6 的主旋翼桨叶采用了独特的全金属设计,外形为梯形。尾桨桨叶则为木制。
米-6机身为流线型半单壳结构,尺寸为 12×2.65×2.5 米,货舱内部空间类似于安-8 和安-12 军用运输机。沿舱壁安装有可拆卸的翻叠式座椅,座椅也可安装于机舱中心线上。执行伤员运输任务时,舱内可容纳 41 付担架和 2 名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舱内可载 150 人。加强型货舱地板上安装了系留夹具,可以运输各种物资,
米-6直升机在所创造的14项国际航空协会承认的E1级纪录中,包括起重20117千克载荷的纪录。一直维持到1983年年中的纪录有:
米-6机长近42米,比我们常见的运-8型运输机和波音-737客机还要长。旋翼直径35米,旋转起来的面积比2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还要大。
米-6直升机最初生产了5架,用于试验,接着生产了30架,以后大约又生产了800架,广泛用于军用和民用。1970年公布该机的生产速率为每月8架。阿尔及利亚、伊拉克、秘鲁和越南等国空军均装备有这种直升机。米-6直升机1991年停产。
进人21 世纪后,俄罗斯所拥有的米-6已经不多了,而在2002年7月的一次坠毁事故后(导致21 人死亡), 俄罗斯军事运输司令部下令让现有的米-6全部停止执行任务。在中苏70年代局部冲突后不久,中国就开始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主要原因是想得到苏联的一些客机和直升机,苏联也同样想缓和,交易就成了。
米-6来到中国以后,中国按照民航的标准进行了涂装,将他们装备了空军直升机团,后来这个团在1980年代陆航建军过程中被改编,成为了现在的陆航一团前身。
2010年中,中国空军将0122号“米-6”直升机拆卸运到小汤山航空博物馆,组装后用于展出。
米-8(河马)直升机由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制造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由喀山飞机制作厂生产。米-8是一种双发、五叶单旋翼的大型直升机。1964年米-8军用型及民用型同时开始投产。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直升机,号称直升机王国中的“卡拉什尼科夫”。
对于米-8直升机来说,其心脏就是TV2-117(俄文TB2-117)涡轴发动机,他是苏联第一代涡轴发动机。米-8武装型可装各种武器。
米-8在过去的40多年中,发展了多种型号,主要分为民用型、军用型、军民通用型,以及实验验证型。
米-8和米-17直升机在中国最受欢迎。中国共有约150架米-171直升机。2014年6月,”俄直升机“公司向中国保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了84架装配VK-2500发动机的米-171E直升机。
据称,中国正就授权生产米-171直升机与俄罗斯进行谈判,双方还计划在中国北部组建俄罗斯直升机技术保障和修理中心。
米-24武装直升机是前苏联米里直升机设计局设计的苏联第一代武装加运输的多用途中型直升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雌鹿”(Hind)。定位为大型直升机空中炮艇和低运量兵员运输用途,最初为苏联空军使用,成功后外销30国以上。北约命名规则把外销的米-25和米-35直接命为雌鹿D和雌鹿E。
米-24于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1972年西方首次报道这种直升机的情况。1972年底试飞并投入批生产,1973年装备部队。后继以米-24为蓝本共研发了A、B、C、D、E和F六种型号,到2014年为止总产量约2000架。
米-24采用的是单旋翼带尾桨布局,旋翼有5片玻璃钢桨叶,每片桨叶均装有调整片和电加热防冰装置。米-24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驾驶舱上半部随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
米-24延续了米-8宽大的机身,有一个装8名步兵的运兵舱,这是米-24与AH-1为代表的西方武装直升机的重大差异。这一运兵舱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压制地面敌军,然后迅速将步兵空投到特定区域,非常适合用于陆军部队协同空降作战。但这也使得米-24机体臃肿,比AH-1要硕大得多,飞行性能下降,被敌方命中的几率增大。
驾驶舱前部为平直防弹风挡玻璃,重要部位装有防护装甲。双发动机和双重的系统设计使米-24中弹后仍能安然返回基地,即使主齿轮箱油压降至零,直升机仍可再飞行15至20分钟,这足以使飞机脱离战场。
米-24机头下方装有一挺俯仰角和方位角变化范围增加了的12.7毫米四管“加特林”机枪。短翼翼尖武器挂架可挂4枚AT-2“蝇拍”反坦克导弹。
短翼翼下武器挂架可携带UV-32-57火箭发射器,每个火箭发射器可装32枚57毫米火箭弹,1500千克化学或常规炸弹,以及武器,加上运兵舱,米24堪称“空中BMP-1”。
作为武装直升机,米-24具有速度快、爬升好、载重大、火力强、装甲厚的特点,不光可以提供直接的强大火力支援,还可以运载突击分队,或后送伤员。理论上,米-24武装直升机既有强大火力、又能载运人员的特点,使它成为战斗搜索救援(combatsearchandrescue,CSAR)的理想直升机,可以在敌后独立地搜索营救被击落的飞行员,但没有见到苏联把米-24作为专用CSAR直升机的记载。
柬埔寨和越南战争期间,米-24大规模运用在越南人民军空军,发挥其空中炮艇功能摧毁诸多红色高棉的基地和前哨站,导致1986年柬埔寨撤退到泰国边境。
2004年1月,俄罗斯空军副总司令兼航空兵司令捷林中将表示,俄空军开始装备专门用于实施夜间作战行动的改进型米-24PN型武装运输直升机。
米-26重型直升机是一款双发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是当今世界上仍在服役的最重、最大的直升机,苏联米尔莫斯科直升机工厂(原米里实验设计局)主持设计、研制的,北约代号为“光晕”(Halo)。
由于苏联在1970年代初期研发米-12直升机的效果不理想加之为开发西伯利亚及北方沼泽和冻土地带,于是重新开始研制一种全天候重型运输直升机,任务代号为“90计划”,这就是后来的“米-26”直升机。
1981年6月,米—26的预生产型在34届法国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1982年开始研制军用型,1983年米-26交付俄军使用,1986年6月开始出口印度。总计制造了约300架。目前仍在生产。
米-26与美国C-130运输机载荷能力相当。米-26是第一架旋翼叶片达8片的重型直升机,有两台发动机并实施载荷共享,在其中一台失效的状态下,另一台发动机仍可以维持飞机的正常飞行。它的质量只比“米-6”略重一点,却能吊运20吨(44000磅)的货物,该机的机舱内载和舱外外挂质量均可达20吨。
米-26机身为全金属铆接,后舱门备有折叠式装卸跳板。机身下部为不可收放前三点轮式起落架,每个起落架有两个轮胎,前轮可操纵转向,主起落架的高度还可作液压调节。
“米-26”货舱空间巨大,可装运两辆步兵装甲车和20吨的标准集装箱,如用于人员运输可容纳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60张担架床及4至5名医护人员。
货舱顶部装有导轨并配有两个电动绞车,起吊质量为5吨。“米-26”飞行设备齐全,能满足全天候飞行需要,如:气象雷达、多普勒系统、地图显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自动悬停系统、通信导航系统等。它的机载闭路电视摄像仪可对货物装卸和飞行中的货物姿态进行监控。
2006年初,俄罗斯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公司为委内瑞拉制造的米-26T2型对驾驶系统和机载设备作了较大改进,完善了飞机的自动化功能,两名飞行员即可以完成飞行任务。
米-26的两台发动机燃油消耗非常大,达每小时2.5吨,约3000升。伴随巨大的燃油消耗,米-26的飞行成本自然奇高。
据执行汶川地震抢险救灾设备吊运任务的米-26中国飞行员介绍,从北川擂鼓镇吊运挖掘机等设备到堰塞湖作业区,飞行距离为5千米,一次往返大约需要25分钟,按当时每吨燃油7000元人民币计算,吊运一台挖掘机为一次往返,所有费用总计约3万元人民币。
2010年初由中国国家林业局调用执行云南大理苍山灭火任务的米-26,2.3吨的油料仅够维持它1小时的空中飞行,在当时的消防作业中,每小时飞行总费用达人民币13万元,是不折不扣的“油老虎”。
目前,中国已与俄罗斯签署了共同研发全新重型直升机的协议。2016年夏,在普京总统对华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两国曾签署过联合制造重型民用直升机的协定。
2017年2月7日,俄政府网站上发布了一份总理梅德韦杰夫签名的文件,标志着两国研发大型多用途直升机双边项目的正式启动。
报道称,两国新近启动的直升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分别为俄罗斯直升机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双方将携手研发全新重型直升机。中方的要求如下:最大起飞重量38.2吨、最高升限5700米、航程630公里、最大飞行时速300公里。
如今,协定签署双方和两国专家能够笃定的只有一点,即俄中在直升机方面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初步估算显示,中国对新直升机的需求量突破200架,且须在2040年以前列装。倘若研发者能在新直升机的成本与实用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那么即便按最保守的预期,其订单量也将增长数十倍之多。
米-28是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全天候专用武装直升机,北约给绰号为“浩劫”(Havoc)。于1980年开始设计,原型机1982年11月首飞,90%的研制工作于1989年6月完成,后来第3架原型机参加了巴黎航展。1992年后少量装备部队。米里设计局还曾提出一种伞兵/作战改型,编号米-40。
米-28N是莫斯科米尔直升机制造厂为进一步竞争俄罗斯战斗直升机计划,而研制的夜战改型。米-28放弃了米-24许多独特的设计,例如能装载8名步兵的运兵舱、气泡形风挡等。它的结构布局、作战特点都与西方流行的设计,尤其与相似,因此被西方戏称为“阿帕奇斯基”。76年开始研制,82年11月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87年开始投入使用。
米-28使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在机身中部装有小展弦比悬臂式短翼,前缘后掠,主翼盒结构用轻合金材料制造,前后缘采用复合材料。机身为传统的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比较细长。在驾驶舱四周配有完备的钛合金装甲。两片桨叶的尾桨安装在垂直安定面的右边。不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
纵列式前后驾驶舱布局,前驾驶舱为领航员/射手,后面为驾驶员。驾驶舱装有无闪烁、透明度好的平板防弹玻璃。座椅可调高低,采用了能吸收撞击能量的座椅,座椅两侧和后方均装有防护装甲,风档和座舱之间的隔板均采用防弹玻璃。米-28可直接用安-22和伊尔-76运输机运输到指定作战地区。
米-28N采用不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皆为单轮。米-28N的座舱装备有全装甲的机舱玻璃,它能承受直径为12.7毫米的直接射击和直径为20毫米的破片的冲击,而且,包括主减速器在内的所有重要部件和系统都有防弹屏蔽。米-28N采用的机组被动防护系统,包括带有减震器的起落架,它能保障直升机在以每秒12米垂直速度紧急着陆时的生存性。
米-28采用两台克里莫夫设计局TV3-117发动机,功率为2×1640千瓦(2230轴马力)。发动机装在机身两侧的发动机短舱中,短舱位于机身两侧短翼翼根上方。进气口装有导流板,可排除砂石、灰尘和外来物。采用发动机引气实现进气道防冰。内部总油量为1900升,还可吊挂4个外部油箱。
米-28装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如自动导航系统,昼夜目视系统和火控系统。机头圆形整流罩内装有雷达天线。此外,还装有红外抑制和红外诱饵系统。
主要武器包括机头下方炮塔内的一门改进型2A42型30毫米机炮,备弹300发。该炮与BMP-2步兵战车上的机关炮相似,生产方便。活动方位角为110度。能左右摆动100°,上仰13°,下俯40°,对空射速900发/分,对地射速300发/分。每侧短翼挂架上总共可吊挂16枚AT-6无线制导反坦克导弹,以及两个20枚57毫米或80毫米火箭的火箭巢。
机炮和制导导弹的发射由前驾驶舱控制,火箭发射由两个驾驶舱分别控制。也可使用最新型的16枚AS-14反坦克导弹,射程为800至6000米。自行反直升机任务时,可带8枚空对空导弹,还有80mm和130mm火箭弹供选择;尾部装有红外照相弹和箔条弹。机上还装有火控雷达、前视红外系统、光学瞄准系统和多普勒导航系统。
由于米-28和卡-50都是为竞争新一代俄罗斯战斗直升机的合同而开发的,两者一出生就是死敌。在这一竞争中,卡-50凭借独特设计首先占了上风,米里设计局也不甘示弱:它一面攻击卡-50的只有一个乘员,无法应付艰险的低空战斗;一面大力改进米-28,研制出了米-28N。
米-28N吸收了米-28直升机的优点,有大推重比和较强的战斗生存力,最突出的是它在夜间和恶劣环境下的战斗力大大提高。N型装备有自动跟踪系统和多路通信系统。
由于为它专门研制了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毫米波和厘米波双波段雷达系统,并与信息系统配套,所以米-28N能在黑夜、甚至连微弱星光也没有的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在液晶显示器上,飞行员和武器操作员在黑夜也能看清航线上出现的障碍物,从而跟踪和攻击目标。
雷达安装在旋翼桨毂上能自由转动的锤状整流罩里,直升机不必飞出隐蔽物,只要将雷达伸出,让其超过隐蔽物的高度,就能进行探测和攻击。这与AH-64D“长弓阿帕奇”非常相似。该雷达还可以作为导航辅助装置。此外还装有微光电视、激光测距仪、头盔目标指示器、全球定位系统等。
利用地球物理场进行极值曲线导航的高精度导航系统,能可靠地引导直升机飞行;地形跟踪系统能保证直升机在复杂地形上空,以10至15米的高度贴地飞行,能及时规避危险的障碍物。米-28N具有很高的发现目标的概率,武器系统能快速进入发射状态。
其次,米-28N还增大了所装发动机的功率。米-28N采用了两台功率更大的TB3-117BM涡轴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864千瓦(2500轴马力),输出约2200马力。
为此,还为其设计了效率更好的BP-29主减速器。它的方面与米-28基本型相同,性能也基本不变。N型也可使用VK-2500型发动机。
2006年5月,第一架批量生产的米-28N“夜间猎人”直升机已经完成工厂试验,交俄罗斯武装力量。
进入新世纪,俄陆军航空兵的核心装备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却显得技术落伍,难以承接重任。俄陆军也想发展新型武装直升机,又受经费严重制约,只能研制生产少量的卡-50、卡-52和米-28H等新型攻击直升机。现今卡-52和米-28H还未成建制装备部队,已装备部队的卡-50也只是凤毛麟角,实在无法形成战斗力。
俄罗斯陆军坚持了“武备建设要花最少的钱取最大的效能”的重要原则,走适应目前和未来战场需要的改进改型之路,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武器装备的潜力,保持俄军足够的军事实力,维护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于是,大力对米-24“雌鹿”进行改进改型提上了俄陆军发展日程。
米-24“雌鹿”曾是种优秀的直升机。它的机载武器性能和作战效率远远超过世界同类攻击直升机。它有过在直升机空战中击败美国“眼镜蛇”直升机的骄人战例。它与“阿帕奇”没有正面交过手,但性能各有所长。米-24于1973年开始装备部队,先后发展有米-24A、米-24D、米-24V和米-24P等多个型别。它的主要缺点是机载设备落后,无法遂行夜战和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的任务,致使其主要作战性能无法得以充分的发挥。
但米-24具有机体结构优良、动力系统好的基础,大有改进改型的潜力可挖。而俄罗斯陆军现有1000多架米-24,升级改进前景广阔,何况其他国家还有600架米-24,改进的户数量也非常可观,促使米-35M的诞生。
米-35M于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飞。它拥有更高的作战效能,这引起了俄罗斯国防部和订购米-35M的外国用户的广泛兴趣。由于采用了延长使用寿命模块,米-35M技术寿命为4000多个飞行小时,就是说米-35可服役到2020年,比原机延长使用寿命15年。
采用改善飞行性能模块,米-35M换装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发动机,配装全玻璃钢旋翼桨叶和气动效率更高的X型尾桨。改进使米-35M比米-24减轻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达到700公里;实用升限达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显示出的机动灵活的低空、超低空飞行性能让行家惊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采用的增强机载武器系统效能模块。它使米-35M可挂16枚更为先进的9M114和9M120空地导弹。9M120导弹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以取代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为干扰能力。它的串联式战斗部威力强大,不单能攻击空中目标,也可攻击地面目标,足以击穿有850毫米厚装甲防护的坦克。
米-35M装备“针”-B型空空导弹,拥有与敌低空飞行战斗机及武装直升机进行空战的能力。米-35M用双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机枪,使其对小目标的杀伤能力提高了60%。
采用夜间作战能力模块把米-35M推进当今世界先进直升机行列。它加装了全昼夜多通道光电观察瞄准系统,具有很强的夜间观察和搜索能力。
它的飞行员配备了前视红外头盔显示系统,使飞行员在夜战时能与地面保持目视接触。机上装置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将导航数据实时传到头盔显示器上,以利飞行员及时修正航向。有了夜间作战能力模块,米-35M似获得某种魔法一样,拥有了可靠的全昼夜作战能力,也使全机整体作战效能大幅提升。
米-35M的导弹发射工作由前舱武器操作员完成,配备有“虹-Sh”综合瞄准系统。在制导仪器辅助下,武器操作员能迅速发现目标,随后只需将瞄准线稳定地对准目标并按下发射钮,导弹就会在无线电指令的引导下飞向目标。9M114导弹的飞行速度超过音速,能极大地缩短打击时间,从导弹发射到击中目标仅几秒钟。
他们表示,9M114导弹可以完美打击各种类型的目标,从武装车队到工事掩体都不在话下,穿甲爆破战斗部威力巨大,可以击穿厚达半米的钢板,轻松摧毁掩体和混凝土建筑。
卡-27/卡-28是前苏联卡莫夫设计局设计的双发共轴式反转旋翼多用途军用直升机,北约绰号“蜗牛”(Helix)。
卡-27于1969年开始设计,原型机1974年12月首飞,80年代初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1982年卡-27开始服役,用来取代卡-25。
卡-27采用两副全铰接式三片桨叶共轴反转旋翼系统。旋翼桨叶为全复合材料结构,可折叠。桨毂用50%钛合金和50%钢制成。共轴式反转旋翼,由于具有结构紧凑、有效载重大和操纵简便等特点,可减轻驾驶员悬停和着舰时的工作负担,而且在悬停时,可不受风向的干扰。
尾部装置尾梁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尾翼为张臂式结构,由固定倾角的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两个端板式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组成。整个尾翼为铝合金构架,并敷以复合材料蒙皮。
着陆装置为不可收放的四点式起落架,装有油-气减震器。前起落架可自由转向;后起落架支柱装在枢轴上,可使主机轮向前转动到适当位置,使对机头下方雷达信号的干扰减到最低限度。
航空电子设备包括360°搜索雷达、多普勒雷达、敌我识别器、雷达告警装置、深水声纳浮标、磁异探测器。红外干扰仪和干扰物投放器等。
机身两侧短翼挂架上挂有两个四管9M114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带8枚反坦克导弹;也可挂4个B-8V20A火箭发射器,携80枚口径80mm的火箭弹;还可以挂两个机炮吊舱,内装口径23mm机炮。机身左侧直升机重心处装一门固定的口径30mm的2A42机炮,备弹量250发。
卡-27装有用于导航、探测水面潜艇及通信天线的雷达系统。还装有VGS-3吊放式声纳,获得的信息可通过半自动数据传输设备进行传送。任务计算机可进行自动控制、引导直升机飞向敌潜艇上空进行攻击。
由于卡-27的共轴双旋翼有着先进的性能,卡-27的升重比高,总体尺寸小,机动性好,易于操纵,在海上平台和恶劣气候中飞行安全。操纵的简易和优秀的导航系统还使得KA-27在漫长的作战任务中可以只由一名飞行员驾驶,无论季节气候、白昼黑夜,即便仪表飞行也轻而易举。座舱宽敞,视野良好。飞行员座椅在左边,易于观察前方和下方,导航员和武器操作员在右边。
卡-27PL“涡牛”A,该型于1982年开始服役,一般成双使用,一架追踪敌方潜艇,另一架投放深水炸弹。俄罗斯海军航空兵现仍使用100多架。分别装载在导弹驱逐舰(如无畏级和现代级),“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以及唯一的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上。
卡-27“涡牛”A机头下方装有搜索雷达、敌我识别器。平尾上装有2个雷达告警天线。后机身及其尾部装有电子支援天线整流罩。机身腹部沿纵向中心线为一很长的武器舱,内装有声纳浮标、鱼雷和武器。
卡-27PS“涡牛”D,搜索救援和警戒型,类似于卡-27PL型,但去掉了一些作战设备。机舱两侧有外挂油箱,和卡-32的一样。
卡-28“涡牛”A,装两台1618千瓦(2199轴马力)TV3-117BK涡轮轴发动机。12个油箱载油3680千克。除俄罗斯外,中国,印度和南斯拉夫也使用卡-28。
卡-28直升机装有1枚自导的鱼雷,1枚火箭助推鱼雷,10枚PLAB250-120航弹,2枚OMAB航弹,主要用于舰队的反潜战,鱼雷为533mm口径,该机的动力装置为2台TV3-117VMA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640.5千瓦。当其中一台发动机发生故障时,另一台以较大的应急功率来补足有效动力。
卡-28带空调的驾驶舱中有3名空勤人员,包括驾驶员、战术协调员和反潜系统操纵员,均有可调座椅。两侧各有一个可投抛滑动舱门,门上有了望窗。驾驶舱风挡设有电热除冰装置。驾驶舱直通后部机舱,机舱内有大型电子设备机柜,设有加热通风设备。机舱内可载作战设备、货物和16名乘客。
同时,中国在90年代末开始建造的新一代驱护舰,甚至像补给舰这样的辅助舰艇也决定采用卡一28作为舰载机,这些舰艇上的机库和起降平台也都是为满足卡-28的停放和起降要求设计的,这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向人们内舰载航空反潜力量的主力,而正在研制的国产直-9C反潜直升机即使服役,也只能作为“配角”在中国海军中存在。
在卡-27基础上,卡莫夫直升机科学技术联合体(原卡莫夫实验设计局)研制了一款双发突击运输及电子战直升机卡-29,研发概念是一机多型,是突击运输、电子对抗、两栖战斗兼运输类型的直升机。
卡-29与米-24有不少共同之处,如都用2台2200马力的TB3—117型涡轴式发动机;反坦克导弹的数量都是8枚;机炮都是30毫米且备弹都是250发;无控火箭口径都是80毫米且备弹都是80发4两座挂箱式机炮口径都是23毫米;乘员都是2人。
但是,这两型直升机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如旋翼直径,卡-29为15.9米,米一24为17.3米;机长,卡-29还是15.9米,而米-24为21.35米;卡-29的起飞重量为21吨,米-24力21.2吨;卡-29的静升限为3700米,而米—24只有2000米;卡-29外挂的转运载重量4000公斤,米-24仅为2500公斤。作为舰载直升机,卡-29不仅载重能力和静升限大大超过米一24,而且其高温、高原性能也要好得多。
卡-29的尾部是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可用脚蹬操纵直升机绕其垂直轴线原地转圈,在静升限上亦可进行.这在世界上战斗直升机中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海军陆战队的两栖战斗--运输直升机。从作战角度来看,卡一29是以攻击地面目标和水面目标为主要任务;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近距空战能力。此外,卡一29也具备运送兵员和作战物资的能力。
卡-31(北约代号“螺旋”)早在苏联海军时期就开始开发,目前在俄罗斯、中国海军和印度海军服役的预警直升机。
卡-31直升机是和卡-29武装直升机同时发展而来的舰载直升机型号,两者均由卡-27双桨共轴直升机发展而来。卡-31最初属于卡-29舰载武装直升机的一个变型,后来单独成为一个型号。卡-31于1983年首次试飞,1995年正式装备俄罗斯海军。
中国引进的卡31上安装为改进型E-801ME,“眼睛”型空/海上监视雷达,主要提升了探测目标的能力,扫描一次可发现超过200个战斗机类目标,同步跟踪20个,发现掠海飞行战斗机、直升机、巡航导弹的也可以达到120千米,也可以对海面目标进行搜索,对小艇类目标可达250千米以上,大型海上目标可达300千米以上。
设计上卡-31用于探测4570-3200米高度(低于该机的巡逻高度)的空中目标;更高高度的目标则由舰载雷达探测。卡-31还能用于执行海岸监视、反走私任务、空中交通管制等任务。
原本中国本世纪初引进卡-31直升机是作为航母预警直升机的方案之一。近年的军演之中,不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人们通常认为它是充当着舰队早期的预警,不过它的任务不止预警。卡式直升机在俄军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其实就是中继制导,以前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反舰导弹的射程受到限制,俄军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舰载直升机对水面目标进行定位及制导支援。
另一方面,自从中国空警-200与空警-2000两款预警机于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亮相,它们愈发频繁地见诸电视和报端。
有分析认为,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警-200已进入服役,海航的装备量超过空军。它与海航的卡-31预警直升机形成“高低搭配”,可监控美日舰队的动向。
从作战角度看,空警-200与卡-31间的数据传输不会有问题,因为中国购买卡-31时就坚持安装本国的数据链系统,以求实现联合作战。
卡-52“短吻鳄”(北约代号:Hokum-B,“噱头-B”)武装直升机是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现俄罗斯直升机公司)设计的共轴反转双旋翼式并列双座武装直升机。
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俄罗斯陆军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战斗直升机以取代老式的米-24主力攻击直升机。当时热烈竞争的米里设计局和卡莫夫设计局分别提出了米-28方案和卡-50方案。
卡-52武装直升机的主要任务是对战场实施空中侦察,使突击直升机群能更隐蔽地采取突袭行动,可大大降低突袭风险。攻击和消灭敌方坦克、装甲车及地面机械化部队。也可同敌人的低速空中目标作战。卡-52被称作“智能”型直升机,它具有最新的自动目标指示仪和独特的高度程序,能为战斗直升机群进行目标分配,以充分发挥卡50战斗直升祝的作用和协调其机群的战斗行动。
卡-52还可用于飞行员训练,由于两名乘员坐位并排且有自己的操纵装置,所以用于飞行训练和战斗训练十分方便。
卡-52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并列双座的攻击直升机,由此可见俄罗斯人独特的并列双座情节。俄罗斯人认为并列双座布局能提高飞行员在最危险的情况下的生存几率,因为他们只要担心来自自己那侧的射击就行了。如果敌方弹药在直升机一侧爆炸,两名飞行员至少能生存下来一名,而传统串列双座布局直升机在遭遇类似状况时就危险的得多了。
俄罗斯人认为并列双座布局能提高飞行员在最危险的情况下的生存几率,因为他们只要担心来自自己那侧的射击就行了。如果敌方弹药在直升机一侧爆炸,两名飞行员至少能生存下来一名,而传统串列双座布局直升机在遭遇类似状况时就危险的得多了。
卡-52的武器系统与卡-50相似,装有一门口径为30毫米的2A42型可移动自动机炮,可带炮弹280发。该机炮能水平移动并有限地上下移动。
整个机炮系统与BMP-2步兵战车和BMII-3型步兵战斗车、BMII-2和BMII-3型陆战队战斗车的机炮及“铠甲”火箭炮规格统一,可方便地选择补充穿甲弹和爆破弹。卡-52装有一门不可移动的KII-23JI型机炮,口径为23毫米,可带弹250发,在机翼内上的YIIK-23-250型吊舱内。
其短翼下的4个武器挂架,能挂载12枚旋风-M带激光制导和串联战斗部的超音速反坦克导弹,也可安装4个B-8B20A火箭发射巢,每个火箭巢可带20枚80毫米直径的C-8非制导航空火箭;或安装B-13J5火箭巢,每个火箭巢可装5枚120毫米直径的C-13非制导火箭。
卡-52有圆滑的雷达机鼻,内部的雷达有两个天线,上方天线扫描空中目标,下方天线负责地面。机鼻下方安装一个“黄杨”昼夜电视/红外成像瞄准具球形转塔,座舱顶部还可加装第二个“黄杨”转塔。
卡-52K直升机是在卡-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具有更小的占地面积,将海上和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提高了一倍,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舰载直升机之一。
卡-52K直升机最初是为俄罗斯海军研制的,用于配备在“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上,每艘搭载8架,主要用途是为陆战队进行火力支持,打击敌方坦克、直升机和其他有装甲及无装甲作战装备。
2014年,俄罗斯国防部签署了采购32架卡-52K直升机的合同,尽管“西北风”两栖攻击舰的最终未能入主俄罗斯海军,但这种新型攻击直升机仍然将会投入使用。俄罗斯国防部计划将首批10架卡-52K直升机部署在堪察加半岛,执行岸基任务。
这种舰载直升机是在卡-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承袭了共轴对转旋翼的优异性能和强大的火力攻击能力,主要特点经过了防腐蚀处理,采用了可折叠的旋翼桨叶,具有更小的占地面积,设计有4个外挂点。
它还采用了新型厘米波火控雷达,将海上和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提高了一倍,达到近200千米,而“维捷布斯克”主动防御系统能有效防御红外制导导弹。
凭借着这些改进AG真人国际官网,卡-52K舰载直升机能够在各种不利气象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可以使用Kh-35B精确制导反舰导弹直接攻击军舰,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舰载直升机之一。
2016年,绰号“黑鲨”的卡-52K还随“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远赴地中海,参与了对叙利亚境内的实战打击。
卡-52K的加入,不仅能为在叙作战的俄军特战分队、叙政府军提供火力掩护,还能直接担负“斩首”任务,直接对敌方目标发起精确打击。
按照俄罗斯卡莫夫公司公布的数据,该机长15.96米,高4.93米,最大起飞重量约11吨,采用两台TV3-117VMA涡轮发动机,最高时速300千米,航程400千米,续航时间100分钟,悬停升限3600米,爬升率为8米/秒。
从现实来看,卡-52K是世界上最适合上舰的海军用武装直升机之一,无论威力还是适装性远比美国“忽悠”的AH-64“阿帕奇”海战型直升机要好得多。
卡-52K两侧的短机翼共有4个挂架,每个挂架的极限载荷是500千克,可携带各类导弹、火箭弹和航空炸弹及副油箱。就卡-52K常见的战斗武器挂载方式而言,其机翼下外侧挂架可挂载6枚“旋风”反坦克导弹,内侧挂架可挂载S-8式80毫米火箭发射巢。
卡-52K还能挂载Kh-25MK激光制导空对面导弹和Kh-25MP反辐射导弹,对小型舰艇或地面目标的攻击能力明显加强。卡-52K的固定武器是设置在机身右侧下方的一门2A42式30毫米航炮,它装在活动炮架上,可向前也能向右偏转一定角度射击。
需要强调的是,卡-52K直升机的夜战能力也让俄军十分欣赏,该机机头下方安装了光电转塔,装有电视及前视红外传感器,夜间可对地面目标进行自动照射跟踪,前视红外传感器的有效方位角是±110°。
此外机上人员的头盔瞄准具也有夜视功能,右座上的助理驾驶员还有一副陀螺稳定的双筒望远镜,放大倍率为25倍,望远镜镜头装在右座机身下面的一个小球形整流罩内,与激光测距仪实现轴校准同步。
3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鲍里索夫表示,俄罗斯2017年将向国外出口卡-52“短吻鳄”双座多用途武装直升机。
作为一种共轴型直升机,卡52的技术正好是中国直升机研发方面的空白,其远海攻击的武器搭配设计也值得中国借鉴。
当前中俄军事合作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而且俄罗斯经济因美西方制裁也是亟需中国资金的注入,如果能借此机会中国能整机引进再技术消化,肯定能为中国海军远海战力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