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运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系列大讲堂(5)--物流设计大赛:内涵与形式博士,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两次带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并获得一等奖,所指导学生获得物流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和创新项目等奖项与资助三百余人次。
依据“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组委会发布的资料,胡志华教授以历届案例和过程为线索,从物流设计大赛组织、案例分类与特征、参赛对象及其组队、设计方案评审与评价指标等方面解读了本届大赛的内涵与形式。
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官网上,对这个赛事做了简单明了的介绍。“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英文名称:National Contest On Logistics Design by University Students (NCOLD)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大型物流教学实践方面的竞赛活动,是目前国内最具专业性、权威性、实用性的大学生物流大赛,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这句话的内涵有几个层次。一,这是“国字头”赛事,也是教育部认可的,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体现其权威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于2007年被列入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这类级别的赛事并不多,其地位当然与我国近十五年来物流专业与产业的发展分不开。二,这个赛事体现物流专业特征,即专业性和实用性,也因此能够直接受到物流产业界支持,在物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逐渐成为一个著名品牌。三,这个赛事两年举办一次,目前在教育部认可的同等级别赛事中也并不多见,体现了这个赛事的稀缺性,同时也是因为这个赛事周期较长,直接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在2021年将进入决赛的“中国外运杯”物流设计大赛已经是第七届。“中国外运杯”的含义,即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大赛的案例提供单位。历次物流设计大赛的案例都是由一家物流行业的企业集团提供。这七家企业分别是:安得、邯运、顺丰、安吉、郑明、马钢,以及中外运;历次的案例数量是18、12、14、16、15、14、13,即一般在12-18个之间AG真人国际官网。从2006年启动第一届大赛,七届大赛即将走过十六年。从这里也可以说明大赛案例的选题具有两个特征。一,每一届的案例都来自一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它一定有很多故事很多要事,否则也很难组织十余个案例。二,案例及其针对案例的设计,是大赛内涵的核心,也是直接体现其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因此,每一届在选定案例提供企业后,大赛组委会都会组织编写案例,这是一个对企业及其所在物流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机会,也确实需要大量投入才能够写好。在这个过程中,物流教职委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挥了领导力的作用,而上海海事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物流专业教师为此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关于举办“中国外运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通知》(简称《通知》)中,再次提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的精神,彰显这个大赛的权威性。并且提到这个大赛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快高素质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满足物流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案例提供单位的角度来说,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回顾企业的历史和精彩的故事,梳理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历届案例的演变来说,企业对于通过聚集来自高校的智力研究甚至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动力也在逐渐增强。但是,作为教育部认可,各大高校积极参与的大型专业竞赛,其重心依然是人才,这也是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大赛选拔和招聘人才也逐渐成为企业参与的重要目标。这样一场几乎所有物流类高校都会参加的赛事,也让物流教育者得以思考,得以从一个企业的各个层次和视角出发,深入体验物流产业发展的科学与人才诉求。在这个大赛的案例和组织过程中,从不同层次和角度体现“创新创业”。简单地说,针对案例所作的设计如果更需要创新能力的话,那么决赛答辩时的“路演”就如创业的开篇。
更具体地说,十余个案例直接取材于一个特定的物流企业,旨在“通过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对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因此,大赛的落脚点是大学生能力培养,也是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资源的积累。物流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工程与管理的交叉融合,虽然在特定物流业务上体现物流的专业性和“单项性”,在一家物流企业层面和区域层面更多体现综合性。物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历史并不悠久,物流专业和产业都在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各国面对的现实,而物流在各个产业和生活领域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牵制着它们的发展。因此,让源自企业的故事和智力,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向教育转移,也是这个大赛能够体现和做的努力。“组织策划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往往是教科书和课堂教学难以传递的,需要在一种逼近现实的场景进行体验、思索、实验、试错和论证。这些也许不只是教育的理想,也是参加这个大赛时,选手们应该关注,甚至在设计方案和答辩时应予以体现的。
历届大赛案例一般都是9月开学后这个学期内在大赛官网公布。“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未参加上一阶段比赛的参赛队不得进入下一阶段比赛。”以第七届的赛程安排为例,“初赛:2020年12月1日-2021年1月31日。(1月6日之前提交参赛作品);复赛:2021年2月1日-3月23日;决赛:2021年3月24日-4月26日”。一般来说,各大高校在案例发布后,即会组织校赛进行选拔;有些地区或会组织省赛选拔,这对学生而言更多一次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也是一次获得荣誉的机会。即在确定每个高校的初赛参赛队之前,是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准备的。从初赛到复赛到决赛,都是通过提交案例设计文档进行评比,是会淘汰参赛队伍的。最后的决赛答辩是现场“路演”,这是数百人同场竞技的盛况!从以上的时间表也可以看出来,相对于其他同类级别赛事而言,这是一个漫长的赛事,持续近半年时间。然而,这也正是这个大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人才培养又岂是一朝一夕!对于物流这样应用性和产业关联度很大的专业,源自实践的问题都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一个“漫长”的赛事,需要学生和指导教师“漫长”的互动和守护,正需要足够的时间走近一个企业,从不同视角洞察这个企业不同层次的特征与问题。更现实的说,每一届的案例文本大致在3-7万字之间。参赛队据此所做的设计,一般也是洋洋洒洒的4万字,必定是要付出巨大努力,参赛团队之间也有着足够的时间去磨合,培养团队精神。
如上所述,每一届的案例数量在12-18个,但并非每一个参赛队要把所有案例都做一遍的,“参赛队需在大赛案例中自主选择不超过5个案例进行设计,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所有这些案例,往往是对提供企业的一个全景式的刻画,通常涉及这个企业的业务与管理的多个层次(如战略和战术)、多个尺度(如宏观、中观与微观等)、多个下属公司、多个业务板块,等等。虽然从十余个案例中选择1-5个案例的组合会有很多,实际上每个设计方案当然应该有焦点、有整体逻辑和思路,所以能够形成的线索并没有那么多。或者说,应当根据参赛队员自身的基础和偏好进行选择与组合,这本身就是“组织策划能力”的体现。虽然明确规定“自主选择不超过5个案例进行设计”,无论如何选择,选择的案例最终都应当“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因此,如何体现完整性,是需要分析的,是需要从这十来个案例中做出抉择的,这就如一个创业的开端。如何做好每一个案例,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也许“创新”是最需要考察的能力和方向。
依然以最新的《通知》为例,“参赛对象为正式录取的全日制物流类及相关专业本科在校生。比赛以队为单位,每队5人,且每队至少包含2名物流类专业(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学生,队员不得同时加入多支参赛队。组队可跨年级、专业,但不得跨校。”其中有三个要点,一,每队5人。如上所述,每个队可以选择最多5个案例进行研究,这样每个参赛同学的精力不至于分散。二,每队至少包含2名物流类专业(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学生。以我国当前物流本科专业的设置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数量应该说一家独大。并且,采购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直观的来看也偏“管”。然而,从历年案例来看,案例的“工程”与“技术”要素看起来比例都不低,甚至在五成以上。因此,组队时不妨广泛吸收其他专业的学生,这既是扩大学习面,也是促进不同专业交叉互动的好机会!当然,如果都是来自物流专业的学生,并非就不好,那就要在大赛的半年期间,多加强对相关领域的学习。物流作为一个专业,是教育的需要,却并非产业的限定。
物流设计大赛的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案例撰写和评审。“评审分为网络匿名评审和现场实名评审,分组进行。”初赛、复赛和决赛都是网络匿名评审,7-9名专家/组。而最后的答辩是现场实名评审。网络匿名评审的评审人既有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也有来自企业的,他们代表着物流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两个视角,也许这是案例方案设计文案写作的一个需要关注的点。即,采用彻底的学术论文(例如一篇学位论文)作为方案设计稿,也许并不妥;反之,是否就合适呢。我们需要回到前文所引的“组织策划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上来看,好的方案应该要能体现这些能力。
最后,回到物流设计大赛每轮都要提交的最终设计方案的内涵与形式上。源自企业的十余个案例,其写作风格是灵活和轻快的。从最近几届的情况看,最后一般都会提出指导性的、有倾向的具体问题,希望选手做出设计方案。然而,物流方案设计,并非是答题,或者说不仅仅是答题。“案例”最直白的解释就是“一件事”,但是在专业和学术上是有更加丰富的内涵的。这十余个案例,一般都是以互动交流或访谈的形式出现,在这个阐述的过程中,应该说蕴含了企业特定业务或管理问题的背景和基本逻辑,但并非所有。虽然有给定的倾向性的问题,但“发现问题”的能力,依然最值得凸显的。在以上所述的背景下,结合历届案例的特征,一般有三类案例,应当有所分别地进行研究。一,案例阐述之后提出了明确的问题,而且显然是可以做出答案的。但是,几乎所有案例都是开放性的。二,案例给出了前因后果和种种细节,是一个较为明确的能够做出方案的问题。一般说来,这类问题类似于数学建模、算法设计、实物原型设计等等。三,案例是开放的,提出了背景和方向,即使最后提出了问题,也是探讨性的。这一类案例,可以称为“议题”。因此,针对不同的案例,应当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策略,进行有机的组织。“比赛期间,参赛队以网络提问的形式提交与企业相关的问题,由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交企业,回复内容在大赛指定网站公布。”但是,选手应当围绕案例相关业务,主动联络和咨询相关领域的行业专家和学者,获得案例所蕴含的问题及其特征,应该说不必拘泥于案例文本本身界定的内容。
《通知》中指出“设计方案可以是文字材料、数学模型、软件或工程设计等”,或者说,案例设计方案的形式不拘一格。即,最终提交的设计方案是开放的,但也因此更有挑战的。如何进行形式上的选择,并使之契合内容上的需要,需要在组织、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上下功夫。但现实地从一个赛事来看,评价标准的指导意见不容小觑。《网络评审评分表》给出了以下一级项目,即设计内容(60分)、设计方法(20)、创新与应用(10)、表现能力(10);二级项目给出了更为明确的解释,更具有参考意义。然而,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即要讲究内涵与形式。所谓内涵,既指对案例内容及其组织的认识,并能针对性的“发现问题”,也指在方案设计时是否能够体现参赛选手的组织、分析、实战能力,是否能在整理上和细微之处彰显创新,是否具有这样的综合素养。所谓形式,既指是否得体的运用所学,在理论、方法、技术上是否做了契合特定物流问题内涵的结合与用用,也指最终提交的设计方案是否规范、大方,以优雅的形式,逻辑和饱满地体现了内涵。当然,在《答辩评审表》中提出了“现场表现(40)”的指标。现场答辩,正是物流学子,可以直面挑战和呈现精彩的机会。
物流设计大赛的内涵与形式,或是物流产业与专业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和融合。参加持续近半年的物流设计大赛,将获得友谊、学术、综合实践和师生情谊的升华。
后续胡志华教授将从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视角,分享物流设计大赛指导、案例设计方案研究和写作方面的相关经验和体会的总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